12月3日,公车1号线东延线开通试运营至李楼站,“左林右李”开门纳客,又是一阵欢欣沸腾!然而公车建设并非一蹴而就,一条线路的开通,背后是无数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及工程管理人员大量的、艰辛的以及长久的付出。不登山不知山高,不涉海不知水深,其中究竟有哪些环节,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近1东公车建设者,听他们讲述故事背后的故事。
技术导航 把控方向
1东这艘巨轮在经历了惊涛骇浪、激流暗涌之后已经正式扬帆起航,而我也终于可以利用这片刻的宁静狠狠地回味这段不平凡的航程。我是搞技术的,不习惯于太感性的表达,千帆过后带给我的是更深入的思考。——北京公车集团 第一建管中心第一项目部 康鹏
乘风破浪会有时
我并非1东工程的“土著”,2016年12月中途加入,担任项目总工,还没备好“弹药”,就赶上了“大会战”。清晰地记得当时正值机电安装、二次结构交叉施工的“混乱”时刻,出图量巨大的二次结构图纸因接口联络配合时间紧张变得难产!更要命的是正当我们抢攻二次结构出图“桥头堡”的关键时刻,传来了晴天霹雳——BIM宣布退出!我顿时蒙圈:此时距离出图节点不足一月,施工单位已经进场,停工窝工随时出现。不夸张地说,1东这艘巨轮触礁了!
极端状况下我能想出的迅速调整航向驶离旋涡的方法只有一个——集中封闭!我把建筑、机电、环控、给排水等相关专业的设计人员全部集中在项目部,一间会议室内摆满了十几台电脑,弥漫的烟雾、发红的眼睛、半秃的头顶,一组人盯着一台电脑,以极快的语速交流着、甚至争吵着。而我就不分昼夜、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们调图、随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很庆幸,最终顺利实现了预期目标。“没人性”是那段时间他们对我的评价,很中肯。
就在处理BIM退出导致船体触礁的同时,双林站整体建设方案因考虑工期和施工难度等因素发生了根本性变更,即由全地下站变为半地下站。这意味着之前所有的设计管理工作全部归零,更意味着留给我们的出图时间非常有限。
与图纸为伴
为满足现场施工进度需求,我果断决定采用分册出图的方式,稳定一部分出一部分。此外,严格进行设计计划管理。需要严格到什么程度?不夸张地说,是小时!图纸专业、完成部位、工序流程处于哪个环节,必须盯!催!督!包括到图纸强审阶段,一天N个电话,原本需要7-10天的强审,也因我们的特殊情况加急为3天。“催命三郎”是我得到的又一个称谓,很形象。
开山之力绣锦罗
在双桥河车辆段联合检修库施工中,一条110KV高压电力管线以顺行方式将钢结构联检库一分为二,高压电力管周边15米内属保护区范围,禁止施工。这就使工程陷入两难:常规钢结构施工顺序从中间至两边能更好地满足其应力释放要求,但如完全等到管线迁移后再施工,根本无法保证工期。此刻,项目部经过慎重考虑,大胆决策改变工序——从两侧向中间拼装!
只是我深知,这就如孩子拼积木一般,逆向组装对误差的要求近乎苛刻,任何细微偏差都有可能导致最终无法合隆,必须用数据和行动说话。于是,组织设计单位精确计算,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控制安装精度,监理单位精准复测尺寸,最终经过层层论证、严密组织后,成功将联检库与高压管线穿插施工,并实现了钢结构的完美闭合。那一刻,是拨云见日后的喜悦,是对勇气与智慧的褒奖!
我思故我在
1东工程的技术管理有一个特点,我称之为“保姆式”管理,就是对现场技术问题以360度无死角的方式对接全部涉事主体,并在第一时间予以解决,可谓主动、高效、简单、直接。如果你以为我要吹捧自己或者标榜团队那就错了。客观讲,这种管理方式是特定条件下特别是工程各种边界条件不稳定、突发状况较多而工期又异常紧张下的权宜之计,而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种管理可能会模糊各方主体的角色意识并弱化其存在感,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但无论如何,越是在胜利欢庆的时刻,越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这是1东航行带给我的成长与收获。
入港靠岸,稍作休整后,1东这艘巨轮就步入了载客路线,我相信他定不辱使命,带着我们的祝福走得更远、更稳!